第617章 法治与德治-《求生在西晋末》
第(2/3)页
虽然卫朔表现地信心十足,但阳协却忧心忡忡,担心此题会被部分顽固儒生诟病。或许人家不敢拿威名赫赫的燕王殿下如何,反倒是他这个科考主持者将不得不承受外界非议。
卫朔笑着安慰道:“孔圣所言之‘道之以政,道之以德!’皆为笼统之言。人性有善恶,岂能区区以政、以德便能使之‘道’?”
“须知此时非上古之时,民风亦非上古之风。信而好古,不可取也!为君治政者,当不信德,不全为政,唯有政德相辅,方能督促百姓向善向德!”
“当然了,我并非全盘否定了孔圣德治,只是将法治提高到稍微重要一点的地位罢了。其实真正有不满的只有少数旧派儒家子弟以及部分世家大族,相反大多数燕国士子早已是‘隆礼重法’思想的追随者。”
卫朔来自于现代,对法治与德治的认识要比其他人更深刻一点。在他看来,法治是根本,但德治也不容忽视。
但凡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,一个强大兴盛的王朝,无不是法制齐全、道德完备者。只要出现礼崩乐坏、道德沦丧、律法被践踏之现象,那说明此王朝已病入膏肓,就差被人推翻了。
曾经为了不过分刺激坚持德治儒生的神经,卫朔幻想着德法并举,但很快他就知道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,法治与德治必须有一个侧重点,不然会带来很多麻烦。
尤其在审判案件的时候,不同的治国思想肯定会得出不同的结果。比如当一个贫穷出身的大孝子为救病重父母而抢劫杀人时,如果坚持德治,那么这个犯人有很大的可能被免除死刑;然而若是由推崇法治者来审判,他才不会关心你是不是孝子,只会依法判处其死刑。
其实法制和道德,完全是两码事。法制是强行制约,以国家强有力的武力保证实施;而道德,则要靠教育。
卫朔出这道题的重点,在于考察近年来燕国法治教育成果,看看依法治国的理念有没有深入人心。
另外他也很想知道,那些前来科考的世家子弟们,到底有多少人是对燕国政策深入了解的。
“除了考察士子对德治与法治的认识外,我还出了一道与新政有关的题目,准备让士子表对新政的看法。”
阳协突然面色微变道:“大王,您出这道题,不怕那些对新政心怀怨恨的世家子弟借机泄不满吗?”
卫朔摆摆手不以为意道:“如果真有人对新政针砭时弊,那也是我求之不得的事。燕国推行新政已十多年,其中到底有何弊端,你我都身处高层,看不清最底层的情况。若能有士子指出新政弊端,我定然会虚心接受。”
“至于某些无理谩骂者,我等大可置之不理,若实在是不像话,罢黜对方录取资格就是。我想绝大多数士子是不会拿自己前途开玩笑的,现在我反而会担心考卷上出现一大片歌功颂德,曲意逢迎的文章。”
“大王所言,虽极是有理,只是天下士子何其多,万一有人刻意诋毁新政,岂不是……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