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9章 大迂回战略-《求生在西晋末》
第(2/3)页
枢密院的战略目的十分明确,三路大军有明有暗,有负责正面佯攻的左路军,又有负责水6突袭的中路军,最后还有隐蔽行藏实施大迂回包抄的右路军。
当然了,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军事行动方案是完美无缺的,枢密院制定的这个大迂回战略同样存在着巨大风险,就像一柄双刃剑一样,用不好就会伤到自己的。
为了保证大迂回战略成功,枢密院特地调羌人出身的姚弋仲担任右路军统帅,同时所属士卒亦大多来自归化羌族,这都是为了减少当地羌人部落的抵触情绪。
除此之外,由于沿途人迹罕至,枢密院为三万担任迂回任务的大军提供了十万匹战马负责物资运输,以保证大军的后勤补给。
这也多亏燕国境内马场众多,又占据了阴山南麓、西北、东北等大片草场,让燕国一次能轻易调集数十万马匹用以战争。
同时为了以防万一,根据枢密院部署,右路军携带了不少食盐与茶叶,用以沿途赠送部落领或者交换物资所用。
……
姚弋仲小心翼翼穿行在高山密林间,遇到岔路还会掏出地图对照一下方位,并再三向导确认路线十否正确,可谓是小心了又小心。
不能怪姚弋仲如此谨慎,实在是战前他已立下军令状,赌上了身家性命,此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。
原来当初枢密院提出大迂回战略后,为了主将人选吵成一团,迟迟不能确立人选。
迂回战略对主将素质要求极高,不但要深通骑兵指挥,又要擅长与胡虏打交道,最后还要有凝聚人心的本事。
毕竟数万大军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中横穿千里,其中困难简直难以想象。因此如何凝聚人心,让全体将士团结在自己麾下,是主将最为重要的责任。
实际上,灭蜀之役中最难打的正是迂回这一路!
先是时间的要求非常紧张,必须在十月下旬迂回成功,以配合中、左两路灭掉成汉。
其次是路线本身也有难度,基本上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、高原雪域深处。
这条路线上除了少数羌人、猎户外,几乎没有人行走,即使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普通羌人也没多少人走过。
有时一整天也见不到太阳,在这种情形下,如果没有向导带路,迷路是一定的。
第(2/3)页